<acronym id="0brkw"><listing id="0brkw"></listing></acronym>
<dd id="0brkw"><center id="0brkw"></center></dd><li id="0brkw"><object id="0brkw"></object></li>

  • <legend id="0brkw"><center id="0brkw"><td id="0brkw"></td></center></legend><dd id="0brkw"><pre id="0brkw"></pre></dd>

        <rp id="0brkw"><acronym id="0brkw"></acronym></rp>
          1. <tbody id="0brkw"><pre id="0brkw"></pre></tbody>
            <label id="0brkw"><ruby id="0brkw"><input id="0brkw"></input></ruby></label>

          2. 首頁 關于民革 圖片新聞 民革新聞 參政議政 人物風采 支部生活 問題思考 對臺工作 視頻新聞 文件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學思踐行 » 正文

            學書偶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4-03
             學書偶得
            向    明
                         序    言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生活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前行。對生活、對藝術有感情的人,請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去感受和體悟周遭不同的人、物和藝術。
            讀心中文,聽本真妙。
                  它不是一種奢望,靜心便有凈心。
                             一
                  何謂書法的“書卷氣”?即文人的學問文章之氣,是衡量書法藝術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據。它和“禪意”一樣是實實在在的,但它們又不著實相,都不可言說;如果可以言說便不是“書卷氣”和“禪意”了。憨山德清法師的作品溫潤如玉,不帶一粒俗塵和一絲躁氣,只一眼就攝人魂魄,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書卷氣和禪意。憨山德清法師是禪宗大師,我們有理由相信高深的修為已經融入了他的書法作品,那種氣息是自然的流露。
                            二
                  南宋晏袤《山河堰落成記》堪稱宋隸第一,雄厚生動,追漢隸之高古,破唐隸之程式,融宋人尚意之灑脫,開清隸復興之基業。清人鄭簠似有其影子。
                             三
                 《龍藏寺碑》有“整密瘦健,為隋碑第一”之稱。余以為其不僅上承魏晉之古意,還為下接唐楷之整飭做了準備和示范,褚遂良等唐人的楷書有其端倪。
                            四
                  康有為先生的書法在近現代書壇上影響很大,普遍認為其主要源于《石門銘》和《鄭文公》,現在更傾向于其宗法唐代郭延瑾《石亭記千秋亭記》。學者商承祚提出:“康氏得此拓本后,視為珍寶,刻意摹寫,并在該刻筆勢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夸張,遂成‘康體’”。
                  魏碑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約束,唐楷則注重法度,用筆與結體趨于規范統一??涤袨樘岢霉P“盡于方圓”,強調方圓并用,以達到“不方不圓,亦方亦圓”的妙境。成熟的“康體”多以平長弧線條為基調,以圓轉為主,逆筆藏鋒,遲送澀進,運筆全從碑出??凳显鴿撔难芯亢蛯W習漢魏六朝碑學,力主“重魏卑唐”,唐代的碑版書法《千秋亭記》卻成就了“康體”書法。“變者,天也。”是貫穿于康有為一生的藝術主張,在其晚年,或許是出于對自己碑學思想的反思,他也想對“帖學”之美進行系統性總結,可惜沒有來得及付諸筆端。碑與帖同樣傳承著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帖中之精”與“碑中之雋”構成了中國書法不可或缺的美學元素。
                                           五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中“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像一聲驚雷,警示著世人,僅有唐人森嚴的法度是不夠的,昭示著宋人尚意的審美主張。他的書法真是“意造”且“無法”,點畫是隨手涂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先生的書法已入“入法出法”之境,如同“入世出世”一般。
                                          六
                  “一超直入如來地”和“積劫方成菩薩”是南、北二宗的修行法門??v觀古今書法大家的成長過程,他們的書法藝術修行似乎更接近北宗的“積劫方成菩薩”。
                                          七
                  有禪詩,有禪畫,也有禪書。禪詩、禪畫較易理解,對禪書的體悟卻有一定難度。“詩”有詩意,“畫”有畫境,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筆、墨等物件通過藝術家在宣紙的揮運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組合。優秀的書法作品是需要融入法度、意韻和情感的。作品能否被稱為“禪書”,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也關乎欣賞者的審美情趣。
                             八
                  “書法禪”是由書法家張少華先生和孝文法師率先提出的。多年來,他們組織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和法師從事書法禪的研究,開展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活動。我以為學習書法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書法禪”是學習書法和禪修的一種狀態,倡導“引書入禪”和“引禪入書”的有機結合。“引禪入書”,是抒情達性的追尋,主修養;“引書入禪”,是大圓鏡智的運用,主修行。
                             九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有“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之說,莊天明先生則更進一步:“取法乎無,可得乎上”。學習書法就是一個“破法執”的過程,法古人之法又不被其法所囿縛。以“法若存若亡,法非有非無”的狀態自然地書寫,抑或就是心手雙暢的境界。
                         十
                  常寫“隨意當書”與友,友不甚解其義。宋米芾之“隨意落筆”由禪宗的“隨意往生”而來。明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有“隨意當畫”之說,其源于佛陀所言。余演繹香山先生之語:“隨意當書”。
                           十一
                  書法審美層次或維度的劃分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姜海生先生將書法審美分為四個維度,即初級審美、技術審美、靈性審美和超逸審美。它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我認為他的觀點很有見地。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到了漢代已趨于成熟,其書法審美開始走向自覺,即書法審美意識的覺醒。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變……審美觀的變遷貫穿于整個書法史。書法審美維度的制定為書法品評提供了參考依據或標準。
                           十二
                  書法創新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稍有不慎就會被貼上丑書的標簽。曾翔、沃興華、王鏞等藝術家似刀刃上的舞者,他們的傳統功夫是一流的,可謂法度已融入了他們的骨髓,他們為什么會走向這條險路?值得我們審視。“打碎泥團,重塑金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泥團是什么?如同書法的法度,有了法度才具備創新的基礎,離了法度的創新是江湖騙術。
                           十三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后人給唐、宋兩代人書法審美的標簽。唐人書法無意乎?非也。蓋其法甚于意;宋人書法無法乎?非也。蓋其意甚于法。無法之意,如蘭藻浮萍,徒青翠而奚托;無意之法,如線下木偶,徒具形而乏神!
                           十四
                  2021年11月很有收獲,學會了兩個新成語“某某悼妻”和“某某憶友”,感謝二位先生的貢獻。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往事:有位畫家自稱是齊白石先生的弟子,其簡歷上寫著1957年10月出生,而白石先生是年9月就作古了。你真聰明,在娘肚子里就知道向齊白石老人學畫畫!
                           十五
                  據說某某先生訴某某先生“書法批評名譽侵權案”是2021年書法屆的十大事件之一,甚囂塵上。
                  魯迅先生批評過的文化名人不勝枚舉,梁實秋、胡適、郭沫若等人都曾被其痛批。“喪家的資產階級的乏走狗”、“遠看一條狗,走近一看,某某先生”等等,言語犀利辛辣,甚至到傷其人格的程度。魯迅罵人,也有人罵他,卻沒有一例訴諸公堂的。
                  當年蘇東坡與黃庭堅師徒有“長蛇掛樹”和“石壓蛤蟆”的戲謔美談,他們指出了對方書法的弊端,但對他們師徒的感情和羽毛沒有絲毫傷害。上世紀80年代,陳方既與劉剛紀兩位先生關于書法美學的爭論,在書壇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大討論,促進了書學的大繁榮。他們的爭論并沒有影響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地位。
                  學術上的爭論和碰撞是一件斯文的事。文人當有風度、風骨和底線。學力不逮,曲學阿世是當今學術界之弊。
                           十六
                  前幾日與友人聊天,他形象地描述了其創作大字書法作品的狀態,我還欣賞了他的視頻。其狀態看似瘋狂,實則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恰恰是常態下無法企及的。蔡邕嘗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任情恣性,然后書之。”以一種忘我的創作境界,放浪形骸,無掛礙,不做作,無意于佳乃佳!這值得思考和借鑒。
                           十七
                  用筆的方法很多。高手的毛筆在宣紙上是蠕動的,而不是簡單地劃過。通過用筆的輕重、提按、頓挫、緩急、流滯、俯仰、筆鋒的轉換甚至翻轉、筆畫順序的調整等變化,水、墨、紙的奇妙融合,墨色會分出不同層次,呈現立體感的美學效果。
                           十八
                  法國有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相爭,俄國有柴可夫斯基與穆索爾斯基相爭,德國有瓦格拉與勃拉姆斯相爭,美國有海明威與??思{相爭。
                  中國的北宋有蘇東坡與王安石之爭,清末有康梁與楊度之爭,五四時期有魯迅與胡適之爭。今天,我們在各個學術和藝術領域,還能找到這樣一對旗鼓相當的人物嗎?
                          十九
                  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嘗言:“書者,散也。”我以為這是書家的終極境界。具平常心,心無旁騖,心手雙暢,筆墨在宣紙上自由地運動,讓書家的氣質、性情、閱歷呈現在筆墨之中,流露出自然、樸素和拙雅之美,作品會顯得隨性、真實與靈動,即書為心畫也。
                          二十
                  八大山人成功地將篆書筆法融入行草書中,形成其獨特的書體,散淡清奇,在清朝書壇獨樹一幟。
                  鄭簠則常用章草法作隸,灑脫自在,不守綱紀,若神仙下凡,自帶清暉。
                  用襟抱和學問做背景,其作品方能脫凡骨,亦古之金丹也。
                        二十一
                  “妙處難與君說”聽起來是一句很玄妙的話,實則蘊含著哲理。把一件的優秀藝術作品的意境充分言說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除了解說者是行家里手,聽眾也同樣需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力和藝術修養。
                         二十二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節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書中有言:“《蘭亭》出名賢手摹,各參雜自家習氣,歐之肥,褚之瘦,于右軍本來面目不無增減,政如仁智自生妄見耳。”陳方既先生在其《習氣》一文中亦引用過“政如”,先生未辨析其對錯,我以為把“政如”改為“正如”為宜。
                         二十三
                  王陽明嘗與門人言:“人家釀得好酒,須以泥封口,莫令絲毫泄露,藏之數年,則其味轉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此乃處世之道,為藝學書何嘗不是如此?!唯耐得住寂寞,潛心于書,方得寸進。
                         二十四
                  包世臣《藝舟雙楫》之《國朝書品》中將王鐸草書列為能品下,有包氏個人好惡和認知水平的局限,余以為將王鐸草書列為妙品上為宜。
                         二十五
                 《爨寶子碑》的特質何在?該碑點畫方峻厚樸,姿態奇崛,用筆剛健雄渾,不拘于常態,千姿百態。其點畫既保留了古隸的遺意,又沖破了八分的藩籬;似隸非隸,似楷非楷,隸楷演變之端倪畢現。結體方整又各具神態,拙中見巧,樸里生奇,拙樸并茂,拙樸有度;行筆穩健中生奇峻,動靜相宜,莊諧相濟,時而重若崩云,時而輕如蟬翼,讓人遐思無限。通篇字體大小錯落有致,字勢欹正相生,局部雜以跳蕩,渾融有序,誠若嬰童學步,或倒或仰,或搖或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亦趨亦步,亦哭亦笑,率真爛漫;拙樸之氣,撲面而來;拙樸之美,躍然紙上。
                         二十六
                  東晉時期,書寫技法已至精熟,尤其是“羲獻”的尺牘行草,筆墨精妙絕倫,盡顯“江左風流”,為后世開創了書學方向。然《爨寶子碑》從書風上看,與當時流行的二王風格大相徑庭,我們找不到絲毫聯系。正是由于《爨寶子碑》與二王書風的迥異,才給了我們更多想象空間,為我們提供了書法審美另一個典范——拙樸。
                         二十七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況《爨寶子碑》的拙樸之美,我認為康南海先生的“端樸若古佛之容”為最佳。
                         二十八
                  1965年在南京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志》,字體嚴整方正,筆畫勁挺,凝重樸厚,行氣疏朗,頗有古拙質樸氣韻,與云南曲靖的《爨寶子碑》、《爨龍顏》遙相呼應,其點畫之間、轉折之處留有漢隸之遺韻,是中國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型書跡。
                         二十九
                  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京郊區陸續出土了一批東晉墓志,郭沫若選取《謝鯤墓志》和《王興之夫婦墓志》寫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高二適先生著《蘭亭序的真偽駁議》加以反駁,開啟了建國以來第一場書學論戰。你來我往,雙方大戰了數個回合。
                  學術問題,理應各抒己見,百家爭鳴,但在特殊歷史時期又因涉及“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斗爭,這場辯論只得草草收場。
                  1977年在安徽亳縣出土了曹操宗室墓磚374塊,刻于公元164至170年間,字體中楷行書約占3/4,其成書早于《蘭亭序》約200年,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民間已開始使用楷行書。遺憾的是高、郭二位先生分別于1977年3月15日、1978年6月12日謝世。郭先生生前應該知曉亳縣這一考古發現,不知道他作何思考?
                  上述諸條無甚頭緒,乃我經年學書之所得,姑且稱之“學書偶得”吧!
                                (作者為民革文藝總支副主委、武漢民革書畫院副院長)
             
             
            [ 武漢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鄂ICP備19014777號| 鄂公網安備?42010302001980號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acronym id="0brkw"><listing id="0brkw"></listing></acronym>
            <dd id="0brkw"><center id="0brkw"></center></dd><li id="0brkw"><object id="0brkw"></object></li>

          3. <legend id="0brkw"><center id="0brkw"><td id="0brkw"></td></center></legend><dd id="0brkw"><pre id="0brkw"></pre></dd>

                <rp id="0brkw"><acronym id="0brkw"></acronym></rp>
                  1. <tbody id="0brkw"><pre id="0brkw"></pre></tbody>
                    <label id="0brkw"><ruby id="0brkw"><input id="0brkw"></input></ruby></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