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國企帶頭作用 做好鄉村振興示范
祝超
中共中央組織部2月28日在北京召開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推進會電視電話會。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持續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要統籌推進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工作,推動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結合當地鄉村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服務鄉村振興注入科學和活力,實現鄉村、企業、人民共贏。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大戰略部署,而國有企業在企業黨建、規模、資金、人才等方面具備優勢,有基礎、有責任、有義務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一些沿海地區,開放時間早,引入外資多,對外貿易活躍,海上運輸條件優越,為促進對外開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但是它進一步弱化了鄉村地區對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劇了鄉村地區對外開放及市場化發展的滯后性,對鄉村企業、人才、資金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虹吸效應,促使農村人口持續外流,導致現在的城鄉發展不均衡現象更加明顯。為了從根本上制止虹吸效應進一步發展,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大量創造就業崗位,逐步解決農村人口多,勞動力富余,人均資源不足,隱形失業人口多等問題。鄉村經濟投資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前期投資資金量大,收益低,回報期長,而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在鄉村建設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武漢地鐵集團參與鄉村投資種業基地及紅色旅游、南京公用投資樺墅鄉村振興項目、成都市郫都區成立鄉村振興國有平臺參與旅游及民宿項目等。同時,一些有情懷有抱負的民營企業家也在這方面有過嘗試,如福州融僑集團響應閩寧幫扶政策在寧夏投資農業養殖。但相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國有企業資源豐富,不僅有資金優勢,而且擁有對接產業類別和經營主體眾多的優勢,在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新模式上具備獨一無二的先天優勢,構建由國有企業支撐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體系完全具備可行性。要促進國有企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為國有企業參與鄉村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政策環境,促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引領帶頭作用。
國有企業參與解決鄉村振興問題,主要是由政府牽頭,企業與縣、鄉村和村寨結對,主要通過資金、技術、就業、基礎配套設置建設等領域助力鄉村脫貧,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基礎設施。其中,以資金和實物幫助支持,這種方式最簡單、效果直接,受助方得到立竿見影的經濟支持。但由于扶貧資金有限,一般不能幫助結對村建立有效的造血機制,實際發揮的扶貧作用甚微。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必須帶頭示范,授之以漁,在多方面,因地制宜地發展當地產業,以產業扶貧為核心,輻射帶動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大量的鄉村富余勞動力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找到本地村寨的特色及優點,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和農業,帶動周邊村寨集體富裕,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具體落到實處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第一,調動當地村民積極性,思想上引導農民自愿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政府有針對性地引進新興優勢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帶動文化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包裝倉儲、物流配送、精密零配件加工等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吸納容量。因地制宜扶持主導產業,帶動周邊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穩定擴大就業規模。如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可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小手工業、食品制造、餐飲住宿、特色產品種植與銷售等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工能留在農村,隨著農民工收入的提高,自然會帶動一部分農民工人口回流,實現鄉村經濟的振興。
第二,國有企業應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服務領域發揮作用。國有企業有資金、有經驗,這方面也是國有企業的強項。加大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的投入力度,基礎設施要更好地兼顧民生,優化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應與重大戰略、產業鏈、供應鏈、民生和生態需求聯動規劃,其中,重點投資方向有交通、能源、水利、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解決當地村民就業的同時還要解決他們在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引導具備一定品牌效應的國有企業投資特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配套設施,讓當地村民富起來以后還要讓他們留下來。
第三,國有企業還要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發揮帶頭作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銷售價格。有針對性地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知名度,對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產地初加工技術運用,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一體化生產,提高傳統特色食品加工科學化、標準化、安全化、綠色化水平,提升農產品加工工藝與技術水平、包裝檔次,加大新產品創新力度,顯著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農產品附加值提高部分要讓農民有利可圖,要讓他們參與進來,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紅利,真正做到讓當地人富起來。
第四,地方政府應協助建立農村的文化隊伍,活躍農村文化氛圍,讓農民有信仰,讓他們理解國家政策的優越性,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活動中來。鄉村文化的本質是農民群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沒有鄉村文化繁榮,沒有農民綜合素質提高,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我國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仍然滯后,改變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仍然任務繁重。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應注重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繼承并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建設道路。只有地方特色濃郁,文化底蘊深,故事講得好,才能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園、名品,積極將鄉村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轉換為經濟效益,帶動鄉村游,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文化富村的康莊大道。
第五,發展紅色旅游是推動鄉村地區產業興旺的有力手段。產業興旺,是解決鄉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紅色旅游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契合調優經濟結構的要求,而且有很強的關聯效應,能夠形成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紅色旅游不僅能夠化解傳統旅游同質化、單一化的問題,而且帶有明確的紅色教育主題,時刻警醒處于和平年代的我們,更能推動旅游業進一步提質增效。以更寬廣的視角來看,發展紅色旅游能為鄉村地區帶來豐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可有效整合利用各方面資源,輻射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等經營服務,延長和拓展產業鏈,進而催生新業態,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帶動鄉村地區經濟振興。同時,發展紅色旅游也能夠發揮紅色資源的重要作用,以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啟迪我們,以黨的奮斗精神鼓舞國民,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感召后人,不斷增強各級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持續提升鄉村的精神風貌,建設好鄉村居民的精神家園。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和運用及紅色旅游發展工作。引導地方國有企業有序參與旅游景點的開發,加大對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力度,并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工作,讓紅色旅游開發及經營具備可持續性。
最后,地方政府還應出臺鼓勵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金融政策。金融機構要明確專項信貸用于鄉村建設,為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政策性貸款。支持農村金融創新,建立健全覆蓋農業農村的信貸擔保體系。國有企業作為參與鄉村振興的投資聯合體核心主導力量,不僅能兼顧逐利資本的利益,也能保障弱勢農戶的合法利益。國有企業資本聯合民營工商資本和農村經濟體的合作,應在保證收益穩定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應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引導國有企業加大投資,帶動農民工就業,發展品牌農業。同時在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及紅色旅游上利用當地特色結合自己的品牌效應,推進農業與教育、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從烏鎮等一批成功的國有企業投資運營的成功案例來看,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模式是沒有問題的,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落實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各種優惠政策,營造積極的投資氛圍,對其他民營企業及資本形成一定的帶頭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資金及人才流向鄉村,為振興鄉村貢獻力量。(作者為城建直屬支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