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宣傳畫中的家國情懷
胡希齡
5月14日下午,本人赴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參觀了“猶記崢嶸歲月稠——宣傳畫中的家國情懷”特展。此次展覽從2月10日開始,中途因疫情原因,于3月4日臨時閉館,至5月10日又恢復開放,展館收集了近百幅上世紀50—90年代發行的宣傳畫供市民欣賞。
作為宣傳思想、鼓舞斗志、歌頌英雄的重要方式,宣傳畫的發展壯大與新中國的成長相伴而生。宣傳畫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后的40余年里流行,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當時通信技術不發達,電視機都不普及,宣傳畫起到了傳播黨和國家聲音的作用。另外,過去人們識字率不高,宣傳畫比較直觀,一看就懂,勝過千言萬語。
宣傳畫主要反映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題。如本次展覽,從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到六七十年代學雷鋒、學大慶、建設四個現代化,再到八九十年代提倡“五講四美三熱愛”、改革開放、建設經濟特區、發展體育運動與重視科技教育、舉辦亞運會、香港回歸等,內容具有鮮明的國家意志與時代特征。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工人農民,劃著小船在荷葉荷花間采摘蓮蓬的活潑少年,“躍向新高度”的運動健兒,為乘客抬行李“雷鋒精神代代傳”的小學生,具有武漢元素的長江大橋、黃鶴樓……
為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共的領導下,無數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只爭朝夕、前赴后繼的宏偉畫卷,展覽以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特色宣傳畫精品為主體,由七個板塊組成。展出作品包含了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氣象,軍民同心、魚水情深的故事,少年英雄和巾幗英雄的風采,文體活動的蓬勃發展,“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懷等方面內容。
置身展覽現場,仿佛時光穿越,回到數十年前火熱的中國大地與生活現場。身穿軍服、頭戴軍帽的標準雷鋒人物宣傳畫特別醒目,能迅速勾起“60后”“70后”童年時代參加“學雷鋒”活動的記憶。
有趣的是,展覽現場還有多幅以講故事方式呈現的“學雷鋒”主題的宣傳畫。有兩幅宣傳畫中是天真可愛的孩子。其中一幅有的孩子手持水壺澆灌花朵,有的戴草帽雙手捧起茶碗給人遞茶;另一幅中一名小男孩雙手撐在放有書本的桌子上,閃爍著大眼睛在想問題,下面的紅色配文揭示了他想的內容——“雷鋒之光”。這兩幅畫的上方,雷鋒的標準形象均作為背景出現。另有一幅“學雷鋒”主題的宣傳畫更具故事性,一群小學生在汽車站為乘客抬行李,下面配文“雷鋒精神代代傳”。
以經典人物為題材的宣傳畫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本次展出的宣傳作品中的經典人物,有在革命斗爭中不斷磨煉自己的電影主人公潘冬子,有身殘志堅且激勵幾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張海迪等。普通工農兵大眾也占有經典人物宣傳畫的較大比例,它們構成幾代人共同的時代記憶。
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宣傳畫貼到老百姓家里,當時還起到了年畫的作用。過年前,大家會將四面墻加天花板用白紙裱一下,再貼上幾張剛買的年畫、宣傳畫,過年的味道就出來了。那時的新華書店除了經營書籍外,宣傳畫、年畫也是主要經營板塊。
展覽現場,一幅宣傳畫中,解放軍戰士手持鋼槍,目光炯炯有神面向遠方,下面紅色字體寫著“誓死保衛祖國神圣領土”,時間為20世紀60年代。另一幅宣傳畫則是群眾拔河的場面,紅色大字寫有“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還有一幅畫里不同膚色的外國人走來,一名中國人拍手歡迎,綠色字體寫有“歡迎您,來自第三世界的朋友們”,這幅畫的時間是1977年。
這些宣傳畫色彩明快、筆法細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標語響亮、主題鮮明。這些標語隨著時代變遷,主題也有一些變化。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保衛祖國的色彩濃一些,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提倡科技教育衛生和體育運動多一些,從強調自力更生到強調改革開放,反映的是國家走向強大與自信。
此次展出的宣傳畫,部分具有武漢元素。其中兩幅長江大橋,一幅為照片,一幅是著名年畫專業畫家章育青畫的,均為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都可以看到雄健的大橋橋體和長江兩岸的山體與建筑。照片那一幅標注的具體時間為1960年6月,落款為“高級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冊教學掛圖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 武漢市國營攝影圖片社供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章育青畫的長江大橋,反映了當年武漢的“綜合運輸”,大橋、公路、火車、飛機、輪船,都出現在畫面中,飛過長江大橋上空的飛機,都被畫家捕捉到了。而一幅黃鶴樓的宣傳畫創作于1988年,畫面中長江對岸的龜山電視塔已隱約可見。
20世紀后半期,宣傳畫一度在中國大地廣為流行,不僅深刻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親友間相互答贈和普通市民逢年過節、居家裝飾的必備品。隨著時間流逝,紙質宣傳畫雖已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但其以細膩的筆法、明快的色彩、鮮活的敘事方式,以新時代新的形式呈現,仍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持久的影響力。
歲月如歌,徜徉其間,相信你來參觀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時光記憶和咱們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走出紀念館大門,我好像又被“拉”回從前,作為歷程的見證者,這些還未曾遠去的宣傳畫,既能在這里找到“一張”屬于自己的青春回憶,最好的物證,也是最溫暖的回憶。(作者為市民革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