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留方寸地,留予子孫耕
劉志正
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其后,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暨全國土壤普查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對“三普”作了全面具體的安排和要求。日前,按照國務院相關通知精神,省政府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計劃從今年起啟動第三次土壤普查,用4年時間完成對全省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用地進行綜合勘測和“全面體檢”。中央強調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是精準有效實施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大舉措,要廣泛宣傳其重要意義和嚴格要求,為土壤普查工作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形成共同做好普查工作的強大合力。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我國最稀有、最寶貴的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14億人口吃飯大事的耕地利用好、保護好。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因此,土壤普查可以從根本上摸清耕地“家底”,對土壤的理化性質,養分含量、肥力水平、生態環境,障礙因素等方面做全面的摸底和診斷。為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建設旱澇保收,穩定高產的高標準農田提供相關依據,可以為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開具良方,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基礎支撐。
回顧歷史,溫故而知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在農業大躍進,“以糧為綱”的經營方針指導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我省在安陸縣開展試點普查工作,培訓技術骨干,制定技術規程和工作方案,總結經驗,為全面鋪開普查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當年,毛主席總結提出的以土為首的“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號召廣大農村以農業八字憲法為核心,開展科學種田。針對普查中發現的耕作層?。罒o三寸土),淡(土色淺、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瘦(土壤肥力差)等影響農業增產的障礙因素,當年,河南長葛縣掀起了深翻土地,增施有機農家肥的改良土壤高潮。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農田坡改梯田,建設海綿田的改土措施,在全國起到了典型示范效應,為農業增產增收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我作為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的技術骨干從試點到資料匯總都參與工作。
1978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是在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進行的。此次普查,中央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技術規程、技術標準和成果匯總要求。采取層層辦試點,培訓技術骨干,總結工作經驗,分期分批全面推開。這次土壤普查從準備試點到成果匯總、驗收,歷時4年。完成各類各項數據統計及各縣《土壤志》的編寫出版工作,基本摸清了土壤資源家底,包括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肥力狀況及其水平,理化性質及其特性,生產性能及其特點,障礙因素及其癥結,為因土種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及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提供了翔實的科學依據。此次土壤普查強調成果應用,主要針對土壤養分失調、失衡等障礙因素,開展了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針對土壤普遍缺磷(P2O5)狀況,在生產上采用增施磷肥的措施,起到了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農民稱磷肥為“靈肥”,迅速在農村推廣運用。我在武漢市第二次土壤普查中,被市政府聘任為科學技術顧問組副組長。
從2022年開始,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是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方針下開展的。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國之大者”的特殊重要意義。因此,此次普查指導思想更明確,任務更具體,技術更先進,成果更精準。應用遙感技術,信息化手段,現代檢驗分析技術等現代科技,定能科學、規范、高效、高質量完成普查工作。這對于“農田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嚴守18億畝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建設高標準良田,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作者為市民革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