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的建議
高鳳鳴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鄉村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生態農業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鄉村。然而目前,很多鄉村道路兩旁可視范圍內零散分布的農村墓地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浪費土地資源,也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另外,每年因為墓地造成的環境臟亂、山林防火、征地補償等問題,給基層管理帶來不小的壓力。為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議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
一、加快規劃制定。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適應發展、順應需求,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公益性公墓規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方針,將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民生工程,列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出臺公益性公墓規范化建設資金補助政策,嚴格建設標準、明確選址要求,推進農村公益性墓地生態化建設。
二、科學合理布局。各街鄉人民政府深入調查,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遵循布局合理、綠色環保、方便群眾的原則,根據轄區人口數量、民風習俗、地理環境、后期發展等實際情況,科學預計未來安葬需求,合理確定土地利用規模,采取一村或相鄰多村聯辦的方式,試點建設,做到“一次規劃、分布實施”,并且逐步將散墳遷移到農村公益性公墓。
三、健全管護機制。出臺農村公益性公墓管理辦法,堅持公益性原則,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公墓管理規范、運轉正常。積極探索農村公益性公墓管護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增設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增強公墓管理維護力量。
四、完善配套設施。按照便捷、實用的原則,做好農村公益性公墓停車場、公共衛生間、出行道路等公共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服務能力,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五、加強政策宣傳。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殯葬改革政策和殯葬管理法規,積極引導廣大群眾更新喪葬觀念,形成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文明祭祀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殯葬改革的穩定深入開展。 (作者為蔡甸民革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