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稱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PPP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讓具備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方作為新農村治理的運營管理者,以融資、融智相結合的方式,尋求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方之間在農村治理的雙贏契合點。依托產村融合的PPP運營模式,能夠加快推進新農村綜合治理。武漢民革黨員陳文達撰寫的《關于應對疫情影響,加快推進PPP模式發展的建議》《以“產村”融合模式,加快推進新農村綜合治理的建議》等社情民意、提案被全國政協、民革中央采用,《人民政協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會計報》等報刊報道。2021年論文《PPP模式推動新農村綜合治理問題研究》入選民革中央第四屆莫干山會議征文,受邀參加莫干山會議。(民宣)
為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充分發揮PPP領域專業人士的重要作用,保證PPP項目評審、督導、跟蹤、調研等活動的公平、公正、科學、嚴謹,國家財政部自2014年第一批PPP示范項目評審開始,就注重積累專家資源,按照“公開透明、績效導向、動態調整”的原則,積極構建財政部PPP專家庫,武漢市民革黨員陳文達于2022年8月成為入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