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淞滬抗戰期間中日兩方的決策(下)
魏光森
1936年,日本方面制定了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發動全面侵華的戰爭部署。
中國方面,1936年2月,蔣介石研究對日應戰時,認為“對倭不免一戰,而上海作戰為世界觀瞻所系也”。
為此,在中央軍校設立“野營辦公室”這樣一個機構,實際上是對日備戰的司令部。以“野營訓練”為掩護,在上海附近偵察、測量、繪制地圖,搜集各方面的情報和資料,準備對日作戰。
而在1935年,蔣介石就親自出任總裁判,進行了軍一級的對抗演習。1936年2月,礙于《淞滬停戰協定》,除保留淞滬警備司令部建制外,又秘密地成立了京滬警備司令部。名為“警備”,實際職責卻是承擔京滬地區的國防構建,以備進軍上海與日軍作戰,決心一旦中日戰爭爆發就在上海先發制人。
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教育家蔣百里曾分析:“滬寧方面,敵人不利于使用大部陸軍,我方應取速決主義,不宜多控制預備部隊于后方,使敵人能以少數兵力,牽制我大部兵力。平津方面,敵人仍將集中優勢兵力,我方應取持久主義,兵力應有縱長之配置。”
中國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曾經是德駐日本武官,知曉日語,亦了解中日戰勢),1935年在其《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中,就明確指出,由于日軍占據了長城一線,一旦日軍攻擊,隴海鐵路和黃河就是前沿,山東是容易被奪取的地區。而上海決不能輕易放棄,那樣會使沿海省份迅速淪陷,最重要的工廠和進口通道也將相繼失陷。
可見,當初國民政府對日作戰的策略,是要避免在華北平原進行決戰,盡可能把日軍引入地形相對復雜的滬寧地區,以消減日軍的優勢。更甚的原因:蔣介石認為在上海對日作戰還可以得到國際援助,幻想憑經濟發達的滬寧地區戰事更能觸動英美的在華利益,期望以國際干涉牽制日本侵華。
因此,上海,是抗戰必由之地。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1937年的國民政府,已將基本精力轉向了抗日,制定了專門針對日軍侵華的《民國廿六年度國防作戰計劃》,就未來對日作戰的正面戰場抗敵戰略進行了主體設計部署,經參謀總長程潛和參謀次長楊杰、熊斌審定后,送至廬山,由軍政部次長陳誠轉呈蔣介石。此份作戰計劃分甲、乙兩案,根據對日采取消極與積極兩種不同作戰態勢,分別擬定了抗擊日軍侵略的具體戰略任務與各階段戰斗計劃?!都装浮芬幎?“作戰指導要領”,明確指出 “長江下游地區之國軍于開戰之初,應首先用全力占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以為全部作戰之核心。”
日本華北駐屯軍1936年就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北平西南的宛平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在華北制造第二個“滿洲國”,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徑自在盧溝橋以北地區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中國駐軍團長吉星文嚴詞拒絕。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8日晨,日軍向宛平縣城猛烈攻擊。并攻占了宛平東北沙崗。北平當局命令駐軍堅守。中國駐守軍第二十九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頑強的抵抗。
一天內,日軍連續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9日,北平當局與日軍達成協議:(1)雙方立即停止射擊;(2)日軍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國軍隊撤至右岸;(3)盧溝橋守備由河北保安隊擔任。但是,日軍不僅不履行協議,反而大批調兵。10日,各方紛紛報告,日軍已由天津、古北口、榆關等處陸續開拔,且有大炮、坦克等向盧溝橋開進。11日起,日軍以大炮轟擊宛平城及其附近,城內居民傷亡頗多,團長吉星文亦負傷。遂向城外疏散宛平居民。
宛平盧溝橋之戰,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
7月8日,中共中央就日軍進攻宛平向全國發出通電。通電分析:平津與華北被日寇武裝侵略的危險,是極端嚴重了。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通電號召: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中國同胞、政府、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武裝保衛平津,保衛華北!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
7月17日,蔣介石于廬山發表談話,申明:“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表示:“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宣布對日作戰﹐得到全國的響應。
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聲明“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式進入抗戰。
按照國民政府《國防計劃》甲案,陸軍將集中兵力殲滅駐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段航道以期圍殲日軍長江艦隊。由于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日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則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所屬分艦隊緊急開赴上海待戰,同時命令在佐世保待機的海軍陸戰隊等也開拔增援上海。8月11日第3艦隊到達上海。
1937年8月13日,為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海軍陸戰隊,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87、88師等部奉令開始對上海市區日軍發動全面進攻。中國空軍也協同作戰,轟炸上海虹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等基地,“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日軍陸戰隊憑借虹口司令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死守待援,日艦炮擊閘北支援,中國軍隊進攻受挫。
8月14日開始,日本海軍航空隊空襲中國杭州、廣德各地。14日,中國空軍對上海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出云”號實行了轟炸。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組織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指揮第3、第11師團等日軍部隊進攻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23日拂曉,日軍松井石根率領的上海派遣軍2個師團約1萬余人的援軍在??栈鹆ρ谧o下,于長江沿岸的獅子林、川沙口,吳淞口的張華浜等中國軍隊側后方登陸,進攻寶山、月浦、羅店、蕰藻浜等上海北面的中方陣地。
日軍從長江沿岸登陸,由守勢變為攻勢,企圖通過側翼包圍,占領上海。戰爭進入第二階段。中方已無力消滅上海日軍陸戰隊。
23日早上,張治中得知日軍登陸,心急如焚。因與各部間的電話線被炸斷,他騎自行車到江灣第87師師部,火速部署抗登陸作戰。命令第36宋希濂師、第87王敬久師、第88孫元良師、獨立20旅、上海保安總團和教導總隊2團等部繼續圍攻虹口、楊樹浦正面之敵。第87師1個旅支援吳淞。第十八軍98師、11師冒著日軍敵機的狂轟濫炸,向寶山、楊行、劉行、羅店一帶馳援,堅決阻擊上岸的日軍。
蔣介石聞訊,急令組建第15集團軍,軍政部次長陳誠為總司令、副總司令為羅卓英,下轄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兼)、第三十九軍(軍長劉和鼎)和第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歸屬第三戰區,火速赴滬抗擊日敵登陸。
羅卓英指揮第15集團軍所部向吳淞口、獅子林、寶山、川沙口登陸之敵發起反擊,增援第九集團軍。中國官兵奮戰于羅店、寶山諸地,與日軍第11師團反復爭奪較量。8月24日,第十八軍11師冒著飛機的猛烈轟炸,英勇收復羅店鎮。日軍不甘失敗,調集坦克、飛機和重炮大舉反撲。圍繞羅店,中日展開拉鋸戰,陣地幾經易手。8月25日,67師201旅與日軍激戰,全旅傷亡殆盡,旅長蔡炳炎陣亡。血戰至8月29日,羅店再次告陷,中國軍隊傷亡甚眾,67師師長李樹森重傷,黃維從德國緊急召回火線接任。羅店之戰,被稱為“血肉磨坊”。
9月,日軍為擴大登陸陣地,2日起,連續以軍艦、飛機、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寶山的中國第98師夏楚中部發動猛烈進攻,5日晨,獅子林、吳淞間聯接通道被敵打通,寶山陷入重圍。日軍隨即集中30余艘軍艦炮火,協同陸軍向寶山鎮猛攻。7日晨,日軍以坦克為前導突入鎮內,中國軍隊與敵巷戰,頑強抵抗,98師583團3營營長姚子青及全營官兵500余人壯烈陣亡。寶山保衛戰失利。
9月9日,日本宣布進入戰時體制,進行了第六次動員。到9月下旬,日軍增兵達20萬。
面對日軍不斷的調派增援,國民政府也迅速從各個省調兵增援淞滬參戰。第三戰區發布第二期作戰計劃,由攻堅不利轉而實施防御作戰準備。
10月19日,日軍發動“總進攻”,以700門火炮,150架轟炸機為掩護,猛攻上海西北的大場鎮(影片《八佰》中湖北保安團與日軍首次遭遇之地)。
激戰一周后,日軍25日攻破大場陣地,大場鎮陷落。閘北、江灣、廟行的中國守軍側背受到威脅,不得不撤向市區。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戰爭進入第三階段。
10月20日,為威脅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側翼,日軍陸軍參謀本部下令從國內抽調約12萬人,組建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轄第6、第18、第114師團等部) 派往華東戰場。(10月30日,又將華北的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
就在日軍大兵壓境形成反包圍之時,蔣介石仍寄托于其他列強干涉制止日本進攻上海,下達撤退命令。歷經3個月的浴血奮戰,卻不得不撤退,守軍的殺敵士氣大受影響,隊伍秩序開始出現混亂。
曾在大場鎮與日軍血戰的88師,僅留524團第2營,補充后號稱八佰人,由副團長謝晉元指揮,堅守閘北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以期在九國會議召開之際,向世界展示中國抗戰決心,爭取國際援助。但這場本來是“打給國際看”的戰斗,最后卻起到了“打給中國人看”的效果,10月27日至30日,“八佰壯士” 堅守四天,打退日軍多次進攻。上海人民無不為之鼓舞,各界紛紛支援物資,并送至一面中國旗幟在倉庫上升起,顯示出了前所未見的團結。
11月5日,日軍第10軍的三個師團,迂回至淞滬戰場側后,在浙江杭州灣發起更大規模的登陸。中國軍隊三面受敵,被迫全線撤退。
此時,日本統帥部已決定,將侵華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與華東。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面軍。11月7日,由日軍陸軍參謀本部下令組建,下轄日軍上海派遣軍和在杭州灣登陸的日軍第十軍以及第三飛行團。其作戰目標是協調進攻上海的日軍和在杭州灣登陸的日軍軍事行動,夾擊中國在上海的軍隊,以求攻占中國上海、南京地區。
1937年11月12日夜,上海市區全部陷落,淞滬會戰結束。
淞滬會戰,意義深遠。是抗日戰爭以來,中日軍隊第一次大會戰。國民政府下達全國總動員令,調集七十萬軍隊投入戰事,日軍增兵至三十萬。這是中國必須要打的一場戰爭,改變了日軍侵華的戰爭方向,為中國工業內遷贏得了時間,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雖以失敗告終,但經此役,中國政府再未與日方簽訂停戰協議,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不再忍氣吞聲,中國絕不向日本投降的態度。
(作者為武昌民革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