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brkw"><listing id="0brkw"></listing></acronym>
<dd id="0brkw"><center id="0brkw"></center></dd><li id="0brkw"><object id="0brkw"></object></li>

  • <legend id="0brkw"><center id="0brkw"><td id="0brkw"></td></center></legend><dd id="0brkw"><pre id="0brkw"></pre></dd>

        <rp id="0brkw"><acronym id="0brkw"></acronym></rp>
          1. <tbody id="0brkw"><pre id="0brkw"></pre></tbody>
            <label id="0brkw"><ruby id="0brkw"><input id="0brkw"></input></ruby></label>

          2. 首頁 關于民革 圖片新聞 民革新聞 參政議政 人物風采 支部生活 問題思考 對臺工作 視頻新聞 文件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對臺工作 » 正文

            孤雁歸陣黃鶴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4-05

                                               孤雁歸陣黃鶴樓
                                                          □ 李雨青

                                                     一

                1948年夏天,我的叔伯姐姐李克儉高中畢業,在人生重大的轉折關頭,遭逢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純潔友誼和骨肉親情的割斷。
                她家在北京,父親是留學德國的高級建筑工程師。但她卻跟著二叔(我的父親)在武漢念中學。她打小就和二叔最親。二叔留學日本,暑假回南京,住在爺爺書房里。她就經常去找二叔玩,二叔教她跳舞、唱歌、吹口琴。上中學的時候,二叔在武漢的銀行任職,便把她接到武漢,送到全省最好的中學讀書。二叔二嬸把她視同自已的女兒,細心呵護。二嬸(我的母親)很大方,給她買了許多好看的衣服。二嬸廚藝很高,每周都做許多好菜讓她帶到學校與同學共享。在學校里她結交了許多好朋友。正當豆蔻年華、充滿幻想的一群女孩子,該有多少歡樂的嬉戲、多少貼心的悄悄話、多少美好的憧憬??!
                然而,畢業了,李克儉雖然不太自信,但還是想考名滿天下的北京大學。于是告別親愛的二叔二嬸和同窗好友回到北平??墒沁@時國民黨在東北戰場節節敗退,北平城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物價飛漲,人心浮動。國民黨的飛機已不停地把重要的人和物往臺灣運,滿朝文武惶惶不可終日,一片倉惶辭廟景象。北平還能不能有一張安靜的課桌?克儉姐猶豫了。既然都往臺灣走,也許那個寶島可以遠離戰火、安安靜靜讀書吧。于是克儉姐對她媽媽說,她能不能考臺灣大學?她媽媽指點迷津:快找你爺爺吧!
                爺爺可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同盟會的元老,雖說現今年紀大了,離開實權部門,但是故舊遍國中,說話還是有效的。老爺子還保留著一貫的果斷、堅定。吩咐開軍用飛機往臺灣運物資的姑爹把李克儉捎去。
                一言定奪,克儉姐來不及和親愛的二叔二嬸、情同姊妹的好友告別,便匆匆登上運送故宮文物的軍機經由南京飛到臺灣。心想:明年暑假再回去看親友、同學、朋友吧??墒墙又?,國民政府便遷到了臺灣??藘€姐順利上了臺大,臺大也從大陸來了許多名教授。海峽兩岸從此開始了幾十年的隔絕。
                李克儉和二叔及同窗好友的濃情厚誼便被深深地埋藏、壓抑、封閉在心靈的深處。

                                                          二

                去年,我女兒陳勵,為協助著名演員張國立一部電視的拍攝工作出差到臺灣,有幾天的逗留。我不免想起住在臺北的堂姐李克儉,聽說她從淡江大學教授的位子上退下來多年,八十多歲了,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每天在家唱歌、彈琴、寫作,生活充實。但她的老伴去世,兒女又在國外,好像獨自一個人生活,多年不見,不知近況怎樣。年老思親人,我覺得應該讓女兒去看看她,起碼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陳勵按我的要求,輾轉打聽到姨媽的電話號碼,在離開臺灣前往香港當天,撥打了電話:“是克儉姨媽嗎?我是陳勵,李雨青的女兒。我到臺灣出差,工作做完了,下午要轉往香港。媽媽命我打電話問候一下您。”
                “什么?李雨青,我知道了。那是二叔最疼愛的二姑娘,1948年才五歲,我還幫她洗過腳呢。”處事干練的老教授接著發號施令:“陳勵,你在賓館嗎?你不要動。我馬上包車過來,上午帶你游覽,下午直接送你上飛機。你等著!”
                老人接著打電話包了一輛小車,約了平日照料她生活的侄女李慧霞,不一會兒便到了賓館。出現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如同空谷幽蘭般樸實清純、面貌端莊、舉止儒雅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子。一見面克儉姐沒有絲毫陌生感,而且越看越親,越看越喜歡。這就是二叔的外孫女,風流倜儻的二叔就該有這樣的后人!
                于是,克儉姐帶著陳勵游覽了風景優美的翡翠水庫,在世外桃源一般的景區,老教授不免又回憶起自己的中學生歲月,那些親密的同窗和慈祥的二叔二嬸,那黃鶴樓的明月,那揚子江的清風,那珞珈山的林蔭道。忘不了呀!人不能返回自己的青春歲月,心靈卻可以重溫塵封的情感。返璞歸真的耄耋老人,淡化了現實的利害關系,沉積在心靈深處的親情激活了。雖有幾分傷感卻有更多的溫暖。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世事變幻,人生實難??藘€姐忽然強烈地想要得到昔日同窗的消息。知道陳勵從事影視制作,經常出差,于是開了一個名單要求陳勵幫她尋找隔絕了六十多年的高中好友的音信。
                離別的時候到了。老教授的重托凝結著半個多世紀的離愁和思念,凝結著歲月不能磨滅的深厚情誼。陳勵便帶著這個沉甸甸的任務飛回武漢。

                                                          三

                歲月悠悠,人海茫茫。怎樣才能找到那幾個老太太呢?
                無從措手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于互聯網。抱著試一試的心情,陳勵發了一條微博: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克儉尋找1948年湖北省立武昌第一中學高中部好友郭越、張大琬、王鴻英、葉璇。拜托知道其下落者通告一下,謝謝!”
                超越時間、超越世俗功利的純真友誼感動了廣大網友,借助互聯網的威力,這條微博很快被轉發了三百多次。有一個網友說:“都是耄耋老人,得趕緊幫忙找呀!”一位專門為人尋找離散親人的交警,看到微博,立馬伸出援手。他通過自己的關系,發現天津一位叫葉璇的老太太,疑似克儉姐要找的人。為了求證,他發來一張老太太的近照并提出幾個問題要李教授回答。盡管記憶中花樣年華的姑娘已變成了老太婆,克儉姐還是能準確地認出學友舊時相貌特點,并準確回答了所有問題,而且確認:這個葉璇就是她要找的同學之一。然而,僅憑網上聯系,交警不便貿然透漏葉璇的個人信息。他有些為難。陳勵明白問題的關鍵,便直接和他打電話,通報了自己的單位和身份,取得對方的信任,這才得到了葉璇的地址。細心的陳勵,又轉托在天津工作的同學確認,這位同學很實在,立馬登門拜訪葉璇。葉老太太身體不錯,但已失聰,溝通借助筆談。她果然是克儉姐的同窗好友,并欣然同意把電話號碼轉告李克儉。
                于是,在葉璇兒子的協助下,兩位老同學通了電話。通過葉璇,克儉姐又和生活在武昌的五位同學聯系上了。一切都十分圓滿,她激動之余,詩興大發,當即賦詩三首:
                同窗共燭蛇山尾,驪歌聲揚蛇山頭!
                哪堪戰火驅桃李,空留江上黃鶴樓!

                孤雁南飛頻回首,魂牽夢繞思團圓。
                縱是歲月催人老,白發猶冀話當年!

                人妻人母一甲子,黃箋一紙心海游!
                驚獲天使揮仙棒,孤雁歸陣黃鶴樓!
                注:天使系才貌雙全之陳勵小姐
                1989年,克儉姐曾回漢探親。那時,海峽兩岸剛剛開放探親兩年,臺灣過來的人,對大陸心存疑慮,回來不多說,不多問,十分謹慎。親戚匆匆相會,草草杯盤,言不盡意。然而,現在大不一樣了,兩岸和風拂煦,氣氛融洽,她又是望九的老人,再無顧忌。來日無多,親情、友情、鄉情似海,她鐵了心,要抓緊時間和親友們暢暢快快見上一面??藘€姐萌生重回江城的強烈愿望。

                                                          四

                2013年春,克儉姐給我發了一封電郵說:定于6月13日晚由李慧霞攜女兒小華陪同飛往武漢,14日與在漢親人見面,請大家吃飯;15日到武昌和六十多年前的老同學聚會;16日為二叔二嬸掃墓;17日上午返臺。
            真摯的情誼,讓人感動,必須早作安排,盛情接待。我立馬決定,調整老伴住院治病的時間。14日那天親自到酒店把克儉姐接到百步亭自己家里,在漢親人也都集中到一塊敘舊。中午請大家一起到餐館吃便飯,略盡地主之誼。
                那一天克儉姐到了我所在的百步亭社區,驚嘆道:“真漂亮!像到了歐洲也!”家里還真熱鬧,十幾個人濟濟一堂??藘€姐同輩的也都六七十歲,往事皆成為溫馨的回憶,前輩的音容笑貌也依稀如在眼前??藘€姐非常興奮,在飯桌上很少動筷,只顧不停地講述當年在漢的日子,反復表達自己對二叔二嬸的感恩之心。同時還感謝陳勵幫她找到老同學。多次說,大恩不言謝。動情之時,含淚哽咽。舉座親人,也都唏噓不已。下午克儉姐一行便在我家里休息,盤桓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回酒店。
                第二天,克儉姐到武昌和分別半個多世紀的老同窗聚會。銀絲已經滿頭,青春猶駐心間。她們忽然返老還童,回憶往昔美好時光,又哭又笑,又唱又鬧。無論是時間老人還是人間劫難都無法割斷年輕時的純真友誼!一個堅強民族的精神創傷終歸會愈合。
                16日克儉姐為我的父母掃墓。墓地在一個小山上,要走一百多級上山臺階。我為她此行做了精心準備,除了供品還帶了拐杖、休息坐的凳子。一片誠心的85歲老太太硬是堅持上到親人墳前。她虔誠地獻上一束鮮花嘴里念叨著什么,還要求隨行的晚輩叩首祭拜,她坐在墳前,說當年二叔教她三首口琴曲,今天要在這里吹給九泉下的親人聽。于是她取出隨身帶的口琴便吹了起來。悠揚的琴聲繚繞在墓地上空,哀傷的老淚滴灑在墳前。琴藝精何如情意深,我的老伴借詩嘆曰:
                翩翩世家子,默默墓中人。
                一束香花奠,百年骨肉親。
                依稀當日景,點滴淚痕新。
                世事風云變,琴聲情意真!
                人不可能長留世間,真情卻可以長存人世。李克儉的真情將會給后人無限的啟迪!
                晚上她執意邀請大家吃一次飯,以表謝意,這是她醞釀已久的愿望。她刻意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她有著白皙的膚色,淡妝登場,配上紅緞小花唐裝,戴上首飾,披著漂亮的披肩,實在是太養眼了!她還安排了豐富的中西式菜肴,體現了她的慎重、盛情,給親人們留下難忘的念想。
                克儉姐回臺灣去了。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隔斷的,正如刀劍斬不斷滔滔長江水!     
                (作者為市民革原副主委)

             
             
            [ 武漢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網站留言 | 鄂ICP備19014777號| 鄂公網安備?42010302001980號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acronym id="0brkw"><listing id="0brkw"></listing></acronym>
            <dd id="0brkw"><center id="0brkw"></center></dd><li id="0brkw"><object id="0brkw"></object></li>

          3. <legend id="0brkw"><center id="0brkw"><td id="0brkw"></td></center></legend><dd id="0brkw"><pre id="0brkw"></pre></dd>

                <rp id="0brkw"><acronym id="0brkw"></acronym></rp>
                  1. <tbody id="0brkw"><pre id="0brkw"></pre></tbody>
                    <label id="0brkw"><ruby id="0brkw"><input id="0brkw"></input></ruby></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