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時展(1913-1997)浙江衢州人。1936年畢業于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早年立志教育,畢業后在國立廣西大學任教多年。他一生關心國事,愛國憂民,雖遭解職而不悔。解放后,在湖北財經學院任教授。湖北財經學院幾易名稱,先改稱中南財經學院,又改稱湖北大學、中南財經大學,至去世前,他一直在該校任教。
195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84年,當選為民革武漢市第六屆委員會主委。1985年,當選為政協武漢市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后,歷任民革武漢市第七、八、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委。任職期間,切實加強民革自身建設,團結和帶領民革黨員積極履行職能,發揮參政議政作用,為武漢市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他的關心和推動下,民革辦的武漢首義業余學校擴建為武漢首義自修大學,成立了校委會和辦公室,下設5個分校和1個函授部。至1985年秋,在校學生達2650人。他十分重視民革市委會機關建設,努力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經常告誡機關干部要加強自身修養,盡職盡責,做一個好的公仆,認真為基層組織,為全體民革黨員服務。直到80歲的高齡,還以其高層次的社會聯系和高水平的學術思想,往來于海峽兩岸,為推動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
楊時展教授畢生奉獻于我國的會計事業和教育事業。他治學嚴謹,創新求實,在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以及會計、審計思想和史學等領域均造詣精深,著述豐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會計學和審計學專家。他提出受托責任理論、會計是一個控制系統的觀點、差異分析不連鎖的觀點以及審計建制民主化的思想,為國際會計界所公認,在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他師德高尚,在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期間,一貫誨人不倦,言傳身教,既嚴格要求,又愛護有加,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門人才。為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節衣縮食,傾其所有,捐資10萬元,為中南財經大學設立“勤誠助學金”。其精神在學校和社會引起熱烈反響,感人至深。
他曾說過:“我和所有知識分子一樣,關心自己的人格、道德和價值。會計上,資不抵債要破產;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獻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個破了產的沒有價值的人。”作為飲譽海內外的著名會計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襟懷坦白、剛正不阿,只講奉獻,不計索取,為我國的會計、教育事業和統一戰線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真正實踐了他所說的“對國家、對人民有價值的人”。
195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84年,當選為民革武漢市第六屆委員會主委。1985年,當選為政協武漢市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后,歷任民革武漢市第七、八、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委。任職期間,切實加強民革自身建設,團結和帶領民革黨員積極履行職能,發揮參政議政作用,為武漢市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他的關心和推動下,民革辦的武漢首義業余學校擴建為武漢首義自修大學,成立了校委會和辦公室,下設5個分校和1個函授部。至1985年秋,在校學生達2650人。他十分重視民革市委會機關建設,努力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經常告誡機關干部要加強自身修養,盡職盡責,做一個好的公仆,認真為基層組織,為全體民革黨員服務。直到80歲的高齡,還以其高層次的社會聯系和高水平的學術思想,往來于海峽兩岸,為推動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
楊時展教授畢生奉獻于我國的會計事業和教育事業。他治學嚴謹,創新求實,在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以及會計、審計思想和史學等領域均造詣精深,著述豐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會計學和審計學專家。他提出受托責任理論、會計是一個控制系統的觀點、差異分析不連鎖的觀點以及審計建制民主化的思想,為國際會計界所公認,在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他師德高尚,在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期間,一貫誨人不倦,言傳身教,既嚴格要求,又愛護有加,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門人才。為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節衣縮食,傾其所有,捐資10萬元,為中南財經大學設立“勤誠助學金”。其精神在學校和社會引起熱烈反響,感人至深。
他曾說過:“我和所有知識分子一樣,關心自己的人格、道德和價值。會計上,資不抵債要破產;人的一生中,如果奉獻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個破了產的沒有價值的人。”作為飲譽海內外的著名會計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襟懷坦白、剛正不阿,只講奉獻,不計索取,為我國的會計、教育事業和統一戰線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真正實踐了他所說的“對國家、對人民有價值的人”。